黄段网介绍,最近看到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一个段子里说:我就喜欢互联网社交,因为互联网社交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避免社交。
觉得这话非常有意思,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智能手机,让人与人的距离变近了,但似乎又变远了。
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每天的消息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当我们遭遇人生的低谷时,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倾诉。
于是继续用拇指在冰冷的屏幕前划来划去,漫无目的却可以将孤独暂时麻痹,正如一网友所说:我能耐得住寂寞,却不能没有网络。
从前车马慢,慢到只能靠数日里往返一次的书信来传情达意,所谓见字如面,即在字里行间会透着寄信者独有的笔韵与气息,用以抚慰时间和空间的沟通局限。
如今,手机取代了信件,我们用利落的指法秒速沟通,跨越了时间的局限,见字就能如面吗?
研究表明,两个人沟通时所传递的信息取决于诸多因素,有语言内容,语音语调,身体姿态,彼此距离,面部表情等。而语言内容只能传达其中百分之三十的信息。
也就是说,文字沟通更像是一个投射性的游戏,我们用自己的认知去脑补百分之七十的非语言信息,说到底,三分靠外援,七分靠自恋。
举个例子,你找一个朋友,用以下四种方式对他说“我喜欢你。”1文字传送;2语音传送;3背对背站着告诉他;4面对面看着他说。
然后,彼此交流一下四种方式下各自的感受有何不同。
或许你会发现,面对面说是最难的,同时也是情感冲击最强烈的,最能达到有效沟通并建立深层链接的一种方式。
我们喜欢一些人,也被一些人喜欢着,我们喜欢建立更多的滋养关系,但碍于工作的繁忙为借口,表达的不畅为掩护,并不愿意与人面对面交流,而是凭借着手机,慢慢地在闹市里活成了一个人的孤岛。
人是先天具备表达的愿望和功能的,而被迫停业,宁愿窝在家里靠码字解决一切交往,一定是有着看不见的羁绊。
羁绊可能来自他人,也可能来自自己,这里,我们列举三种常见的自我羁绊的类型:
①停顿缺口型
有的人在说话的过程中不能清晰顺畅地表达自己,容易停顿,或者表达不坚定,进而容易被人打断。
有一次,我在与几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聊天时,被数次打断,这在我和她们之间并不常见。我当时在描述一件非常开心和自豪的事,她们也很感兴趣,但是我却把整件事讲得支离破碎,完全没有呈现出它该有的样子,这让我很是不爽。
人与人交流都是互动的结果,不停地被人打断也是遵循着自己的潜规则。
其一,这件事的愉悦程度早已超出了我的阈值,所以我无法以流畅的形式讲出来,而我的断断续续也加重了好友们的好奇,使得她们不停地追问或者加以自己的推测。
其二,如果我流畅地说了出来,对朋友可能是一种高调的炫耀,我把它视为一种攻击,于是我自动地收回了一部分火力,用于阻挡自己的流畅性。
②沉默寡言型
他们在聊天中只喜欢听而很少说,如果说有的人沉默是一种境界的话,有的人沉默却是一种妥协。
曾经有个朋友,和她谈话时最多的就是沉默。后来了解到,在她小学一年时父母忙于生计经常不回家,她一个人白天上学,晚上在空荡荡的房子里住,开始也很害怕,慢慢的就习惯了,她也因此被父母称赞独立、懂事。
沉默就是她生存的方式,是父母给的勋章。
我每次路上见到她,她是能装看不见就当看不见,但我都不会放过她,没事找事和她说话。直到有一天,她再见到我,带着她那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笑容,第一次主动和我打招呼说:“你干什么去?”
所以,有的人,沉默是他的一种包裹,里面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情深似海却无法言说。因为曾经被漠视过,所以他不愿意在新的关系中再去尝试,以免再一次体验到曾经无回应的绝境。
③追随他人型
有的人是不喜欢在互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融入他人的方式就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们喜欢说“好”“是的”“没问题”“可以啊”,而往往这些答案是不经思考脱口而出的。
一个经常说“是”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关系里害怕被抛弃的人。在他曾经的一次两次、百次千次表达自己时,那些被否定、打压、忽视的经历,阉割了自己的意志,造就了他放弃自己靠服从来维系赖以生存的关系。
他们以忠诚于他人的方式遗弃了自己的感受,进而自动化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和他人是一致的,以此来达到自己的认知平衡。
看着“合群”的人,无意识的压抑了自己未能识别的不满和想要表达的夙愿。自己的意志不曾表达,就容易成为群体中的小透明,而随之而来的存在感的降低会使自己在群体中有一种不被看见的孤独感。
以上几种类型的群体,在与人交谈中是很难自由伸展,畅所欲言进而享受其中的。而其共同之处都是在人际互动中看不见自己的主体性。所以在沟通中,他们会不自觉地退让界限,回避沟通,没有立场。
事实上,人人都渴望链接,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自己。要在交流中建立更多更好的关系,首先要看清是哪些观念和自动化的认知蒙蔽了双眼,然后从实践中去检验。
如何实践,去和真实的人见面,去检验哪些是自我设限的羁绊,这里给出三个小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①谈话间留白
人为的制造一点停顿,让自己稳一稳。有的人在聊天中不能忍受片刻的沉默,要知道一段高质量的对话,一定是可以耐住沉默的间隙的,一个人不需要为两个人制造的沉默间隙负责,更不需要飞奔过去用无效的语言去填补。
②敢于展露自己
试着慢慢放下自己的面具,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喜好、想法、见解。
防御千变万化,唯真诚可撼动人心,在真诚之上的任何粉饰都不可能建立深度的关系。
③多反思不评判
反思是一种观察,如果在互动中如有不好的体验,也是收获,不带评判的以第三方的角度观察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自己带着有色眼镜导致了误判,还是对方投射了什么我们不加思考的认同。
练习、练习、练习,人的心智成长也是一种学习,允许自己慢慢的前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敞开怀抱之时,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也在敞开怀抱等着你。